新技术“变废为宝”  钢渣脱硫产物成盐碱地治理“药方”

2025-10-10 16:40:32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微化学杂志》刊发了题为《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钢渣脱硫及盐碱地综合治理研究》的论文。该论文提出“固废利用—废气治理—副产物改造荒漠地”的生态修复模型,为我国钢渣资源化利用与生态治理探索出一条新路径。目前,这一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已在内蒙古包钢庆华脱硫项目以及盐碱地综合治理系统性工程中进行试点应用。

监测数据显示,通过脱硫技术和项目的应用和运行,企业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硫约7000吨、消纳钢渣粉约2万吨、节省石灰石1.6万吨。目前,已有10多个省份的200多家钢铁、火电、有色、化工和各类工业炉窑使用了该项兼具环保价值与经济潜力的技术。

论文第一作者,宁波太极环保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汉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史汉祥带领团队完成了上述的技术创新和试点应用。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宁波太极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研发的“多相反应器”,脱硫效率达99.9%。从2015年起,史汉祥带领团队通过技术创新,将脱硫后吸收二氧化硫所形成的废钢渣与粉煤灰,研制成为一种土壤改良剂,并用于改造沙漠和盐碱地。经科学检测与农田实验,该改良剂肥效较高,被浙江省农业主管部门命名为硫硅配方肥。

该论文以内蒙古包钢庆华脱硫项目为案例,阐述了该工程的工艺流程、实施方案、治理效果及风险评估,并对该综合工程所产生的经济与环境效益进行定量评价。据数据分析,在烟气脱硫过程中,把石灰石作为脱硫剂的1∶1替代方案,每年将能消耗约1.5亿吨钢渣,由此产生的脱硫副产物还可用于改良盐碱沙荒地,为盐碱地治理提供新方法,也为每年新增的巨量钢渣固体废弃物找到了可持续化处理的路径。这一创新模式在节能减排、环境修复的同时,有望新增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必须走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之路,才能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才能恢复大自然生态平衡,兼顾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史汉祥说,太极环保还将通过持续探索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废弃物的利用效率和资源化程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推动绿色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保障粮食安全。

据介绍,《微化学杂志》以化学与分析化学的综合研究为特色,被国际重要权威数据库SCIE收录,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

责任编辑:王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