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李诏宇
建一艘航母,难不难?毋庸置疑,答案是肯定的。我国首艘完全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配套的国产航母山东舰,历经了6年多的时光,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实现了交付。
然而,要保障航母核心战斗力之一的舰载机出动率,其难度同样巨大。要做到这点,一支专门保驾护航的队伍不可或缺。在山东舰上,这支队伍正是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
中队领导自豪地介绍,中队深耕保障一线,短时间内保障了近万架次的舰载机安全起降,先后荣立二等功、三等功,获评“四铁”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我们中队,正是飞行员这群‘刀尖上的舞者’的伴舞者与守护者。”他对记者说。
利刃出鞘,助力战机加速一飞冲天
唯有亲身参与者才了解,战机的顺利起飞背后,有多少努力与汗水。
“在航母上,战机的起飞并不是件容易事。”中队官兵表示,一旦起飞过程出现些微误差,战机起飞后就容易产生偏转。这样往往十分危险,甚至有可能导致机毁人亡。因此,做好航母上舰载机的起飞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
怎么办?唯有练!
为确保战机安全起飞,他们在演练中不断探索形成起飞保障流程,确保每一个放飞人员的位置、路线和手势符合相关要求,在能够有效帮助战机起飞的同时,确保放飞人员的自身安全。
能做到,还不够。能加速,才足够!
“在作战中,对于航母来说,舰载机放飞快一点,对敌胜算就多一分。”官兵们说,“这就要求中队能做到尽可能快地放飞战机。”
在能够安全保障战机起飞的基础上,中队还在不断摸索加快战机放飞的“秘诀”。他们从演练和获得的数据中摸索规律,探索从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的转变,并细化出一本内容详实的操作手册;不断训练每个具体的操作动作,直到练出肌肉记忆……
数千次的演练后,中队逐渐完善了安全高效的起飞保障流程,舰载机起飞效率不断攀升,放飞间隔一再缩短。
“快无止境。为了做到更快,我将继续努力,努力一辈子。”中队官兵笑着说。
“索”定乾坤,确保战机安全平稳着舰
雄鹰翱翔九天,也要归巢歇息,备羽待命,准备再次展翅高飞。“在中队,有起飞的‘动’,也有降落的‘静’!”中队领导说。
记者了解到,由于跑道较短,舰载机在航母上的降落,必须依赖阻拦索的辅助。
在中队官兵看来,相比起飞强调的“快”,在战机降落过程中,“细”显得尤为重要。
“就像唱戏一样,降落保障的主要功夫不在‘台’上,而是在‘台’下。”中队官兵说,“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全部阻拦索的充分准备,精到极限、细到极致。”
在准备工作中,他们就好像犯了“职业病”,对于每道阻拦索的检查都要反复几遍甚至几十遍,“只有我们关注小处、查到细处、练到精处,才能确保战机的降落,落到安处,稳到实处”。
“我们一手托举的是飞行员战友的生命安全,一手托举的是备战打赢的使命追求,责无旁贷、重任在肩。”中队官兵如是说。
数年过去,已经有近万架次战机安全降落在山东舰上。这一切的背后都有无数中队官兵的默默付出。
“飞得起,更要降得稳!”无疑,中队已经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循光前行,筑牢战机指挥中间桥梁
航母的战斗力,不只来自于战机的起降,也来自于舰与机的“接力”配合。这就要求,搭建好一座连接战机和航母指挥员的桥梁。这部分工作,就落在了负责着舰光学引导工作的官兵肩上。
“我们的工作,其实就是做好以光学信号为主的起降引导工作,让飞行员和指挥员之间能够及时、顺畅地互相配合。”他们通过专用器械,及时调整灯光和信号来指引飞行员,并将指挥员的指挥命令传达。
听起来简单,可实际上,这却是一项精细度要求极高、容错率极低的工作。“起降引导工作中,用到的专业装备往往小而多,不仅使用起来复杂无比,而且一旦出现些微的误差甚至损坏,要排查起来极为繁琐。”官兵说。
中队官兵还回忆起了一段往事。某次,他们关注到了一处乍看并无异常的情况。为确保万无一失,他们根据此前录制的该装备使用影像逐帧回放,最终发现了问题的蛛丝马迹,成功防患未然。
“做一名战机的‘隐形守护者’,让我感到十分骄傲。”中队官兵目光如炬。在中队的活动室内,一张“利刃出鞘,索定乾坤,循光前行,决胜海天”标语牌格外显眼。这正代表了中队的三项主要工作——起飞、降落和引导。
中队官兵是不折不扣的战机“守护者”。他们的身影早已深深镌刻在了祖国万里海疆之上,镌刻在了大海大洋的风暴怒涛中。中队官兵们正用辛劳的汗水与卓越的智慧,为山东舰战斗力的不断提升,乃至是祖国海军的强军伟业,写下最美的不朽篇章!